
残膜回收选对机,不浪费
地膜残留已成农田“白色污染”,回收是关键。选对残膜回收机,不仅能有效解决污染问题,更能实现“不浪费”的目标。如何在众多机型中慧眼识珠?以下几点至关重要:
1. 明确需求,匹配机型:
* 地块大小与地形: 小地块、分散田块可选轻便的机引式或悬挂式残膜回收机,价格较低,灵活性强;大地块、连片作业则推荐效率更高的大型悬挂式或自走式机型,虽然前期投入稍高,但长远看单位面积成本更低。
* 残膜状态与作物茬口: 针对不同厚度、破碎程度的地膜及玉米、棉花等不同茬口,选择相应设计的捡拾部件(如弹齿式、指盘式、滚筒式),确保拾净率高且含杂率低。
2. 紧盯,性能为王:
* 关键部件质量: 重点关注弹齿、起膜铲、输送装置、集膜箱等部件的材质(如65锰钢耐磨性更佳)和工艺。坚固耐用才能保证长期作业,减少维修更换的浪费。
* 性能指标: 回收率(>85%为佳)和含杂率(越低越好)是硬指标。高回收率意味着更少膜残留,减少后续污染治理成本;低含杂率(如土块、秸秆)则大大降低后续分拣难度和处理成本,避免“收了一堆废物”。
* 配套动力要求: 确保已有或计划购买的拖拉机动力(马力/KW)能匹配所选机型要求,避免“小马拉大车”损伤机器或“大马拉小车”浪费动力。
3. 精打细算,考量综合成本:
* 价格≠成本: 不要只看初始购买价。计算“亩均回收成本”:将机器价格、预期使用寿命、油耗/电耗、维护费用、人工成本等分摊到其整个生命周期可回收的面积上。一台质量可靠、、耐用的机器,即使单价稍高,其亩均成本往往远低于频繁维修或提前报废的廉价机型。
* 品牌与售后: 选择信誉良好、在当地有完善售后服务网络和配件供应的品牌。及时有效的服务能减少故障停机时间,这也是降低隐性成本、避免浪费的关键。
* 残膜价值利用: 考虑回收后残膜的出路和处理成本。选择能有效降低含杂率的机器,回收的膜更纯净,有利于后续资源化利用(如造粒),变废为宝,抵消部分回收成本。
4. 善用善护,增效降耗:
* 规范操作: 作业前清理大杂物,根据土壤湿度、膜状态调整作业速度和深度,达到佳回收效果并保护机器。
* 及时维护: 作业后及时清理泥土、缠绕物,按说明书定期润滑、检查更换易损件(如弹齿、刀片),保持机器佳状态,延长寿命。
结语:
“不浪费”的残膜回收机,是、效率突出、且综合使用成本的选择。农民朋友需擦亮双眼,结合自身实际,仔细评估机器的性能、耐用性、匹配度和综合成本,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,真正实现农田“白色污染”的清除与资源循环。